中新网11月7日电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观点被普遍认同:中国学生与同龄的美
国孩子相比,基础知识要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但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在接受
《中国青年报》的专访时对这种观点进行否定,他说,“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
!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
丘成桐是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在29岁时就攻克几何学上的难题“卡
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因此在1982年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他迄今惟一获得该奖的华人。
“美国最好的学生真是好得不得了。”丘成桐说,应该这样比较,不管是美国,还是
中国,能进他所就职的哈佛大学的学生都应该是这两个国家最好的学生。而两类最优秀的
人相比,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绝对不会逊色于中国学生,相反是要强很多。
据悉,中国教育界和社会上还有这种说法,认为中国的中小学生要比美国的学生数理
化知识学得多,比如,在某个年龄段,中国孩子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已经学得滚瓜
烂熟,但美国孩子加减法还做得磕磕绊绊。
但丘成桐却说,“这也是错的,在美国比较好的中小学校里,中国学生念的功课,他
们也都是要学的,而且学得很灵活,绝对不是像中国那样填鸭式地教。一些好的学校,十
一、十二年级学生的微积分已经做得非常漂亮,但听说国内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学微积分
。”
丘成桐在很多场合都举过这几个例子,几个来自国内一顶尖大学的学生找到丘先生,
求教一个几何方面的问题。丘成桐感到很奇怪,他们问的是一个微分几何方面的古典问题
,是学生们在读本科时就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还能说中国学生比国外学生学得好吗?
”
还有一次,也是北京某著名大学的博士申请到哈佛作研究。“一看他的论文,我吓了
一跳,程度低得一塌糊涂!坦白讲,还不如一些大学的硕士生。”丘成桐多次用这些例子
提醒,不能再对国内的教育盲目乐观。
在接受专访之前,丘成桐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举办的“21世纪的计算”论坛上做了演讲
,北京高校有2500多名爱好计算的学生聆听了他的演讲。当学生们问他怎样才能成为数学
大师时,丘先生回答:“我研究了30多年数学,对自己在数学基础上要求很严,希望能够
尽量将自己的基础打好。打好基础才能游刃有余。”
也有人不同意丘成桐的观点,“国内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孩子多厉害呀,连着多
年占据金牌霸主的地位。美国孩子能行吗?”
其实这些讨论已经出现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当时就有学界专家告诫,别被“
奥赛”的光环蒙蔽。中国之所以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丰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选手
都是层层选拔的,并在赛前经过了严格的强化训练。在国外,参加“奥赛”是自由的,没
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组织得这么好。在中国,各种“奥赛”都带有明显的应试教
育痕迹,不再是培养兴趣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