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高校悄然出现了一群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学生,他们既是学生又是 "准军官";他们"带薪"上学毕业不用自己找工作;他们的梦想在绿色军营,肩负着"知识军人"的神圣使命,他们将是共和国未来的军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防生!
2000年5月3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决定》之后,成都军区根据这一决定精神先后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签订了联合选拔培养军队干部的协议。目前依托高校培养的国防生 已达200多人。他们在校学习生活情况怎样?近日笔者来到他们中间,真切感受到他们意气风发,时刻准备为祖国燃烧火红青春的豪迈情怀。
都有一个绿色梦
在此之前,我们就了解到,国防生每年可领取5000元"国防奖学金",而报名的同学来自农村居多。在四川大学采访时,我们单刀直入地问签约的同学是不是与此有关。话音刚落,来自成都市的大一学生邓吉吉艰和闵锐齐声反驳:"我们要求到部队并非'国防奖学金'的诱惑!"两人家境优越,经历非常相似。他们的父亲在50年代都争相报名参军,因为都是独子没能如愿。后来两个父亲都把绿色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两家人都是这样商量的,如果儿子高中毕业能高考上大学就考军校,考不上大学就当兵。高考填报志愿时却发现成都没有合适的军校。在他们最失望时希望又不期而至。从2001年秋季开始,四川大学又打开了在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为成都军区招收国防生的大门。邓吉吉艰和闵锐喜不自胜,理所应当地选择了从军之路。两人兴奋地说:"我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从军梦想,也圆了两代人的梦。"
来自贵州六枝特区的张华中,是经过两次申请,在上大二时才有幸成为国防生的,张华中上高中时就想自己一定要在军校上大学,高考的第一志愿也是昆明陆军学院。接到陆军学院的面试通知后,方圆几十里的乡亲都知道张家的儿子考上军校了。然而张华中在面试关前败下阵来,后来只好按第二志愿被四川大学录取。乡亲们知道后,态度大变,认为上不了军校就没多大出息。张华心里更难受,进入川大后情绪一直很低落。知道在川大可以申请国防生的消息后,张华中再次挑战命运,没想到又遭淘汰。落选之后,他没有气馁,从学生的角度建议在后备军官的管理中要定期开展思想汇报、成立兴趣小组等建议,以促进从地方大学生向军人的转变,从军人向军官的转变。
苍天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张华中又一次申请国防生,终于被批准。从那以后,他走到哪里就将国防生选拔培养政策宣传到哪里。目前,张华中已是后备军官方阵的区队长。他摸索出的"向上级要方向,向下面要意见,问自己要方案" 的工作方法,已成为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办公室培养国防生必不可缺的基本经验。
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同学们都有驰骋疆场的强烈愿望。川大电子信息学院女生张薇是第一个报名的,选培办公室在学校刚成立,她就事先"侦察"过好几次。她报名时坚决地说:"献身国防是我的志向,绿色军营是我的向往,我恳求部队批准我为后备军官培养对象!"
四川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刚立成为后备军官之后,多次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文章抒发情怀。他说:"和平不能靠恩赐,为了我驻南使馆被炸的悲剧不再重演,作为热血男儿,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军营,我决不会让部队失望,今生今世决不后悔!"
终生难忘战友情
据《中国青年报》介绍,有人对大学毕业生做过一次跟踪调查,大学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果有50%的人选择了军训。
毕业生将美好的回忆留给军训,在校生将热情的目光投向军训,国防生则将军人的含义、人生的思考定格于军训。
对参加过军训的国防生来说,最难忘的又是纯洁无瑕的战友情。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大三学生秦为海今年23岁,是国防生中的班长。他说报名之前虽然有吃苦的思想准备,但内心还是有点犹豫。真正下决心是来自于军训中比自己小 3岁的那位名叫李京利的战士班长身上的力量。年长3岁的秦为海当时任副班长,全班11个人只有2人比战士班长稍小点。然而,年轻的班长在工作、生活中却像大哥哥一样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就是真正的战士!这才是真正的军人!所有参加过军训的同学们从那些英气勃发、心灵高贵、意志坚强的军人"亲密接触"和洒泪而别中,第一次感受到心灵的震憾,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时刻准备赴戎机
自从在国防奖学金协议上签下名字的那一刻,同学们身上又多了一种身份,那是光荣自豪的象征,是国家和军队未来的希望!
对于学生和准军官的双重身份,同学们都认为首先必须当好学生才能当好国防生,但潜意识中准军官的角色要浓重得多,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一言一行。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彦熹说,最深的影响是在第一次军训之后。以前宿舍6个同学个个爱睡懒觉,不爱叠被子。军训回来,李彦熹每天早早起床把被子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床上、床下、桌上的东西摆成"三点一线"。开始几个室友天天说李彦熹假正经。李彦熹始终不为所动。受其影响,其他同学也不睡懒觉了,还跟着叠"豆腐块"。有次学校检查内务卫生,几个女生代表惊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男生宿舍。那次李彦熹心里美滋滋的,感受到一种莫大的欣喜和自豪。他说,虽然自己还不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军人,但敢说,昔日的我不见了,直线加方块已走进了我的生活。
穿行于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之间,无不为他们只争朝夕,时刻准备担当神圣使命的紧迫感而欣慰。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蔡文军同学的兴趣变化很有代表性。他们宿舍有台使用频率很高的电脑,以前经常播放流行音乐和爱情故事片,尤其周末更是通宵达旦。现在那台电脑使用频率依然如故,但播放的内容中军旅歌曲和军事题材影片独占鳌头。原来蔡文军成为国防生后,经常浏览军事网站和买军营歌曲、军事题材影碟播放,时间一长,宿舍同学也都受到国防意识熏陶。
与其他同学相比,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易春和何庆勇两位同学的追赶步伐显得深谋远虑,更具"野心"。易春是学校"演讲与口才协会"会长,琴棋书画样样在行,喜欢在不同环境中锻炼自己。他想部队是个大集体,只有个人适应集体,而不是集体适应个人。易春现在利用职务之便,特别注意与不同的人相处,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
何庆勇则是凡事往坏处打算向好处努力的人。他是这样分析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今后到部队服从组织分配是绝对的,也许现在学的技术以后不一定用得上。他觉得学工科出身缺少组织管理能力,便牵头与几个同学合伙在校园内开了一间水吧,通过实践弥补这一课。水吧运作正常后,他又主动退出管理层而专心学习。通过实践活动,何庆勇认为自己从中学会了如何决策、如何识人用人、如何与人合作。他相信掌握了这些书本里没有的东西,今后到部队会干得更好。
长江后浪推前浪,未来属于年轻人!我们坚信,国防生们的未来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