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美国航空航天总署引力物理研究中心及国际高频引力波研究中心,对1960年以来在国际上关于引力波理论、引力波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宇宙遗迹引力波以及引力波源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成果),列出了具有突出创新和开拓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
1、遗迹引力波、宇宙背景辐射与电磁场相互作用方面的理论工作。共列出五项,它们是
R. D. Blandiord (美国)(1978) B. Brustein (英国)(1995)
R. Weiss (美国)(2001) M. Gasperini(美国)(2002)
Fang-Yu Li (中国)(2002)
2、引力波(引力子)与电磁场(光子)相互作用的研究(MHz-GHz)。共列出五项,它们是
M. Gertsenshtein (苏联)(1962) T. Tokuoka (日本)(1975)
J. Grifiths (美国)(1983) A. Cruise (英国)(1983,2000)
Fang-Yu Li (中国)(2000)
3、1960年以来关于高频引力波电磁响应的理论研究和相关效应(1960-2002)。共列出14项,李方昱教授占两项,其它分别属于美国、苏联、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德国。
由于李方昱教授的突出成就,美国航空航天总署引力物理研究中心及国际高频引力波研究中心主席P.A.Murad教授和M.L.Baker博士(两人均为该领域国际上资深科学家)专门邀请他参加五月份在美国华盛顿MITRE科学中心的国际高频引力波学术大会并作大会报告,并全额资助。
除了一名来自印度塔塔研究所的资深物理学家外,李方昱教授为18个国家中作为大会报告人(共16人)中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成员。
邀请报告向18个国家发出,李是唯一中国学者。邀请报告明确指出被邀请者(共50余人,美国国内30多人,美国国外12人)为国际公认的在这一领域作出出色成果的专家和物理学家。
美国物理评论D辑(国际物理学在粒子物理和场论方面的权威性学术刊物)对李教授2000年以及今年将要发表的两篇工作(两篇论文均发表在物理评论D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理论方案”、“极为有益的研究”、“在这一领域有可能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途径”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27 23:36:3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