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京报记者采访林建华同志谈话之我见
重庆大学原校长吴中福 2014.3.15
我是重庆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曾于1997年7月至2003年初任重庆大学校长,在重庆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了五十多年,现已退休在家。
正当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召开期间,3月7日,由新京报记者杨万国和实习生徐新媛采访林建华同志的谈话“浙大校长回应其就职风波:帖子内容荒唐”在搜狐新闻上传播,又于3月9日以题为“浙大校长林建华谈大学改革:大学去行政化比较难”在中国新闻网上流传,接着再次于3月10日改题为“浙大校长回应去年反对其就职风波:不影响改革力度”在人民网上广为散播。我阅读后感到:三篇不同题目的采访报道是指同一件事,内容大致相同。其内容是想传播林建华同志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并指出发生在一年前的3月,由重庆大学一位教师在重庆大学民主湖论坛上发出的“重大之殇——讨校长檄文”帖子内容荒唐,是“个别人意见没有市场”,但另一方面又认为是“矛头直指时任校长林建华推行的包括人事改革在内的多项改革措施”,还强调“重大当时为什么引起这样一套做法,其实最重要的是近亲繁殖太严重了。”
本来事情已经过去一年了,我们应当向前看,不要旧事重提。这件事发生不久,林建华同志被调到比重庆大学更好的浙江大学去任校长,离开重大时,全校召开了几百人的欢送大会,以友好热情的氛围表示了欢送。现在我们应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还在继续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深入思考我们高等学校如何进一步脚踏实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正因为如此,我作为一个受党多年教育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经反复思考,觉得有必要对林建华同志的采访谈话内容表示如下意见:
首先,针对林建华同志采访谈话的诱因,是去年3月,重庆大学的一位教师(至今我仍然不知是谁)在“重大民主湖论坛”上发出了一篇题为“重大之殇——讨校长檄文”的帖子,当时我读过这个帖子,其中心意思是批评林建华校长的工作作风,不和广大教师接触,不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特别对学校当时的后勤服务工作不到位提出了严厉地批评;对学校当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的“双轨制”作法表示不满,认为只注重引进的人才,而忽视了学校原有师资队伍的稳定、培养和提高等等。帖子的言辞是过激了些,就其主要内容据我了解的情况我认为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应当冷静宽容对待,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是要求我们广开言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吗?我们不是还在倡导“民主、求实、兼容并蓄”的大学人文精神吗?在当时林难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经过近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林不应利用参加全国“两代会”的机会,通过记者采访的方式,来对已经过去一年的事件发表谈话,指责重大其发帖教师的“帖子内容荒唐”,“个别人意见没有市场”。同时还认为当时是把矛头指向了他所推行的包括人事改革在内的多项改革措施,究其原因是重庆大学的近亲繁殖太严重了。这就不仅仅是指责发帖老师荒唐的问题了,而是指出由于重庆大学近亲繁殖严重而使他当时在重大开展多项改革受到了阻碍的问题了。事实是这样的吗?林建华同志在重大任职两年多所开展的改革据我所知和认识的水准作以下的剖析:
1、把重庆大学长期形成的办学目标“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改为“把重庆大学建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没有经过上下反复研究讨论,说改就改了,引起全校不少教职工的异议,认为新改的办学目标内涵模糊,不太符合重大的实际情况,起不到振奋精神和明确努力方向的作用。通过多个渠道向学校有关方面作了反映,既不作详细解释说明,也不作任何改动。这可不能认为是对实施改革的障碍吧!
2、把重庆大学在2000年合校时,经认真调研论证后而实行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系是教学活动组织单位),统一改为“校—学部—院”的三级管理体制(系依然存在),使学校的管理层次增加了一层,从而增加了一批处级单位和处级干部。这不论从管理效率还是精简机构的角度看都是不恰当的,增大了学校的权力,削弱了学院的权力,会使学校领导远离基层和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广大师生员工,实际上不利于去学校行政化。于是引起了不同意见和看法,结果还是强制实施了。这也不应是对林建华同志实施改革的阻碍吧?
3、林建华同志提出了为了弥补重庆大学某些学科的不足,而由重大牵头,邀请重庆市的部分高校组建重庆市大学联盟,学校花了不少精力和资源进行组织、召开各种会议,制定联盟的合作协议、章程与实施计划等。这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方面也许产生了某些效果。但事实上,重庆市各高校之间早已由市教委牵头成立了某些组织,开展了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重大多年来坚持产学研合作,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与一大批大中小企业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氛围却有所削弱。而企图通过大学联盟来发展重大的收效甚微。此事在广大教职工中引起不少微词,是否也会认为是对林建华同志实施改革的非议呢?
4、林建华同志在新京报记者采访中谈到他在重大最满意的改革是队伍建设,说他参考了美国大学的教师聘任制,对所有新聘教师实行预聘制。同时建立年薪体系,起点工资高。在重庆达到20几万到30几万,比已有的教师工资高不少。也就是说这项改革是对新引进的人才和教师队伍中原有的人员实行薪津待遇的“双轨制”。由于保密的原因,重大新引进人才年收入的确切数字不太清楚(国家千人计划除外),但有信息反映引进人才年收入是原有教师年收入的若干倍(有人说甚至高达10倍)。这项涉及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的改革,一般应当广泛征求意见,取得基本的共识和支持。否则就会造成新引进人才和原有队伍成员的矛盾和隔阂,而使新引进人才难以发挥作用,队伍中原有成员的积极性会受到伤害。实际上,重庆大学长期以来在队伍建设上坚持的是“稳定、培养、提高、引进”的方针,在当前为了促进某些学科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特别注重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引进一批需要的确有真才实学的学术骨干和带头人,是无可非议的。但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忽视现有队伍的稳定、培养、提高与积极性的发挥。同时多年来重大就曾多渠道引进了一批人才存在于现有队伍中,所引进人才的数量远不比林建华同志新引进的人才少,这样的“双轨制”就更会引起原有引进人才的反弹。加之新进人才也有一些具体问题未完全得到落实,新引进人才的业绩考核也不明确,使矛盾更显得错综复杂。于是就有人提出异议,并提出新引进人才高待遇的经费从何处支付?得到的回答是从学校募集的经费中开支的。而事实上,历来学校的运行经费不论来源的渠道如何都是统筹安排的(当然国拨的专项经费除外),不能说学校募集来的经费就可以由校领导不经预算而任意支配,是不符合学校财经管理的原则和惯例的。对这项改革的异议应该完全是正常而不应当说成是对林建华校长实施改革的阻力吧!
5、林建华同志在重大任职期间提出了“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办学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问题在于如何内涵发展、发展的内涵包含什么内容?如何提高质量、采取什么措施才有可能提高质量?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的同志都很明确:高等学校要把教学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要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来抓。但作为一所高水准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还要努力抓好学科建设、大力开展科学和学术研究,这也是提高包括本科在内的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林建华同志在重大任职期间在本科教学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规定教授必须面对本科学生、为本科学生上课,是大多数教师增强了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但却忽视了或者说放松了对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致使重庆大学近两三年都没有获得以重大牵头的国家科技成果奖,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同时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去年经国家组织的第一轮评审后,两个被评为全国同类重点实验室的倒数第一名,一个被评为倒数第二名,需要通过整改后复评;研究生教育也是经全国研究生院评估为三类丙等,而整个学校被要求减少了博士生的招生数量,两种已经由EI检索期利被删除。这类情况都是在林建华同志尚未离开重大前就已经知晓的了,难道还不值得反思,反而认为提出异议就是对他实施改革的阻力吗?
也许林建华同志还可能提出他在重大任职期间实施的另外某些改革,我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没有感触到,也就不可能是因为近亲繁殖太严重的因素去抵制他所施行的改革。
说到近亲繁殖,我还不得不多说几句:凭心而论,我国的高校由于国情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或多或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近亲繁殖的情况,据我所知重大恐怕还不是太严重的高校之一。因为重大是直属教育部且被列入211和985工程建设的学校,有一定条件和较多机会进行人才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历任校领导都比较重视人才交流,尽可能地从外部引进人才补充师资,每年都要从国外和兄弟院校接收数十名甚至上百名回国留学人员或毕业生来校工作,从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时起,就陆续选派教师或学生到世界各国的知名高校去作访问学者、进修或攻读学位,还选送了不少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去学习或进修提高,多年来学校更组织了多次招聘团到美、加、英、法、德、日、俄、澳等国去招聘了一批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充实师资队伍,远比林建华同志在重大任职期间引进的人才多。到目前为止,在重大师资队伍中,除了从外部引进的人才外,就是原来从重大毕业的教师中还没有在国外学习或国内进修(半年或一年以上)的已为数甚少了,大多数都应具有国际视野、放眼全国看问题的意识。在我看来,也不至于是近亲繁殖而不理解林建华校长实施的多项改革意图而无理取闹吧!
说到这里,我还联想到:重庆大学多年以来,在学校的管理体系中,除了起决策作用的校党委会、党委常委会、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之外,还设有主要起咨询议事(或部分决策)的校务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校队伍建设委员会、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财经领导小组和校基建领导小组等。从而使校院两级的领导、部处的主要领导、校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民主党派负责人、工会和教代会的负责人、校团委和校学生会等方方面面都差不多有代表人物参加上述各种委员会,于是就有机会参加学校各项工作的商议和咨询,有较多机会与校、院、部处的领导面对面的交流和商讨,各级领导也随时易于听到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能双向及时得到沟通。于是广大师生员工就有敢于议论、评论、甚至点名指姓批评有关领导的氛围,有时在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议事的会上常常发生激烈争辩的情况,但这对于弄清情况、正确决策是非常有利的(这可以查阅重庆大学的大事记或年鉴)。然而这些年来,在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实际运行中,强化了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和党政联席会的决策作用,而忽视了发挥包括校务委员会在内的大部分议事、咨询组织机构的作用。大多是由党政领导布置工作、通报情况,很少有机会让大家发表意见,大多是单边(或单向)地召集广大教职员工听领导讲话、作指示,广大师生员工很少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于是整个学校的氛围显得比较沉闷,缺少活跃的气氛。特别是林建华同志到重大任职以来,很少和广大教职工亲密接触和个别交换意见,包括我在2012年春节前曾正式提出和他交换意见,后来也不了了之,听我熟悉的二级单位负责人或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说也没与他个别谈个话或交换过意见,所以听不到广大教职工发自内心的意见,没有给他们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去年3月,很难得有一位老师在重大民主湖论坛上发出“重大之殇——讨校长檄文”的帖子,就断言是“个别人意见没有市场”恐怕是值得调查的,也不是符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的。
此外,林建华同志在新京报记者的采访谈话中,还涉及到“教育观念要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而在学校管理上要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校的客户,也是学校的产品”理念,“大学去行政化比较难”、“中国高等教育真正大规模大发展没几年”的表述,我个人认为都是值得商榷的,但不是这里讨论的内容,如果有兴趣并有机会的话,我也愿与之探讨。
总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大好形势下,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精神感召下,我作为一名退休在家的共产党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提出: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到底是什么内涵?在当下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应当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局面?还望全国高教战线的同仁们给予关注、讨论和指教!
上面我谈了对新京报记者采访林建华同志谈话的看法,不妥之处希望能引起争辩,我愿在争辩中学习,并从中提高认识。但我只是一名退休的老者,既不是人大代表,也不是政协委员,更不会会见记者,所以希望在争辩中能给我一个平等发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