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脉搏,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有感
内容摘要:通过“两会”召开,将审议过去五年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出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在“十六大”指导方针的指引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契机,作为当代在校大学生,如何真正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本文着重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切内涵和“十六大”报告两个方面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同时就中国在未来所要完成的四个重要转变予以阐述,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努力成为时代的开拓者作了简单说明。
迎着三月的春风、共和国的历史上又一次述写了历史的辉煌,继“十六大”后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又一盛事“两会”——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本次“两会”将审议上届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报告,选举出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在“十六大”确立的方针之下,高举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通过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中的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集全党集体之智慧而总结的精华。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那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发展。在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三大历史重任,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要紧跟世界潮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三大任务”,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
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生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上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总体情况还没有改变。不断发展,解放生产力,依然是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的指导下,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完善对外开放;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全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各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政策等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始终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进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教育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唱响社会主义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同时,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对几十年历史留下的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继承发展,作到古为今用。
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但是,最重要的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先。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党的同志都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工作、决策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被写入党章,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总结了十五大以来党的各项工作,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中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战略部署,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实现了新老交替、政权平稳交接,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
十六大报告中从国民经济、改革开放、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国防军队建设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就。其中首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经济结构调整,政府机构改革,将“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推进国企改革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同时报告还分析了国内需求不足、市场疲软、农民收入缓慢、失业率较大等问题。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力争GDP比2000年翻两番,随着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不断提高,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均GDP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鉴于十六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及目前中国改革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在未来几十年甚至100年中国必须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中国社会由直接控制结构向扁平社会结构转变。扁平社会的大体特点是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宪法和各项法律的保护,国家已建成成熟的约束、政府权力的宪政制度,公平、平等、自由、民主和人身安全这些观念,将成为人民和政府官员的共同价值观,各地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将得到重新分配,地方政府的权力将大大扩张,相应的会有一个更适合权力配置的行政区划制度产生;民间公共作组织将大大发育,并在公共事物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中国社会由一个半现代化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在这个转变中,农村人口和农业经济的比重将大大降低,中国社会将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全社会的城市化,实现各种制度与国际社会的接轨。这些年的银行体制改革(包括“三角债”处理)、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加入WTO后,有了一种强制性共识,也有了一种政治压力,相关改革就容易多了。
第三:中国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也将由垂直控制向市场与政府共同控制,政府将成功地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公平与效率相对统一的格局。人口规模增长的成功控制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大大增强,将为这个转变创造条件。社会收入差距明显拉大,特别是农民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了。社会保障的推进比较快,农村改革涉及到不少复杂问题,进展相当艰难,官场腐败问题的解决还需有一个过程。
第四: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中国要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使用转向保护式使用,中国的自然环境恶化将化之以生态平衡,并实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相互协调。这几十年中国在发展方面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生态建设缺乏法制保障,行政压力稍稍减弱,更大的生态破坏就会发生。
所以,作为当大代学生,我们不但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必须加强学习,而且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国际化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接受同国际政治接轨的专业,从学习方式上与国际接轨,而且必须还要有国际化的心态和国际化的视野……总之,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时机,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
数理学院2001级应用数学(1)班 李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