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晨8时30分,我的统计学术之旅的启蒙导师,著名线性模型专家王松桂教授在晚年定居的美国中部某医院病逝,得到消息已经是晚上9点30分,师妹尹素菊突然在群里连发了三遍这个消息,我是第一个回了消息,并于9点44分在统计有大爱学者群发布了消息,迅速得到众多学者回复,持续到零点53分还有学者回复,6.05分最先醒来的学者也加入到告别和寄托哀思的队伍,从张正军到費宇总共128位学者,吴建福老先生回忆起先生在威斯康辛两年访问的往事,在统计四大之一的AOS上连发两篇论文,新科总统奖得主朱宏图也回忆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先生的线性模型,每道习题都做了一遍,累的够呛!感谢王老师对他学业的帮助。陈松溪院士建议写一份正式全面的生平。
我虽然很早就跟随先生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但自忖无力完成先生生平这样的宏篇大著,此文权当回忆自己与先生的交集,唤醒沉睡39年前的往事一幕幕,那么清晰,恍如昨日。
我与郑州的缘分是一次巧合,虽然83年夏还不满20岁的我就执掌教鞭,成为重庆交通大学一名基础课教师,但那时没有现在这样卷,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大学也没有破格提职称一说,五年后才能评讲师,也没有说需要发论文,因此除了上课就上课,心无旁骛。85年底,一次在校门口偶遇基础部书记,她让我去问问一位女老师是否愿意去郑州参加一个中科大北京研究生院办的研究生班,当时她应该认为我在恋爱中,不会去这么遥远的地方脱产学习两年,但那时我真的百无聊赖,正想找个地方充值,就直接截胡了,感觉书记有点诧异,但爽快的答应我去了,于是,86年春节一过,我就搭上了北上的绿皮火车,那趟车从成都广元绕行,重庆到成都开了一夜,11个小时,过绵阳的时候,在绵阳师院教书的姐姐来到车站把台湾产的双喇叭录放机给我,有一部台式机电脑那么大,那个时候很流行,提在手上,放着舞曲,穿着喇叭裤和港杉,再带上太阳镜,很是拉风。车到秦岭又是晚上了,车站好大的雪,第一次看见白茫茫的大地对于南方人而言,就是梦中的世界。
开学后第一堂课就是陈希孺先生上的,讲了一个月的数理统计引论,结课后师生去嵩山游览,在中岳庙,陈先生经常在碑文和门楣对联处驻足欣赏,60多人的团队,居然就剩下我俩,让我天然的拉进了和陈先生的距离,后面和陈先生的故事另文再叙,本文的主角就要登场了。
虽然开学就说了,每位学员都会确定论文指导老师,安排来授课的大都是中科院和中科大的名师,因此感觉会在课程结束再落实导师吧,方开泰老师来授课时我因为女朋友工作的事情就临时回重庆了,错过了和潘建新助教的交流很是可惜,但流连忘返的我突然接到同室好友的书信(那时没有电话,都靠书信传递信息),大意是学生都想提前绑定名师,方老师在课后宣布了录取名单,西南大学的李晓明成功入选,听说后面是王松桂老师上课,他让我赶紧回去,参加线性模型课程,并争取尽早上岸。我这位重邮的同学真的大公无私啊,他自己是学物理的,自认没有竞争实力,就眼巴巴的希望重庆的先上。
于是我告别自己的女友,又是通宵未眠的火车赶回学校,第一堂课,高大威猛的王松桂教授登场了,说实在的,我心里有点嘀咕,这也太压抑了吧,今后如果跟随他做研究。王老师虽然也有很重的山西口音,但和陈院士的湖南话相比,听课完全没有障碍。因为有动力,学习也格外卖命,当年在川大数学系读书的劲头又回来了,晚上总去敲门问问题,渐渐地,王老师发现我矩阵功底特别突出,说做线性模型研究最好,于是我就提出是否可以跟他做论文,他笑了笑,说虽然也清楚最终要选择班上的学生指导,但应该没有这么早吧,我说前面方老师已经确定人选了,看着我迫切的目光,王老师说让他再想想。我估计他会去问杨振海老师,后来才知道他俩是同学,关系很深,以至于后来王老师放弃科大的大系主任去北工大当学院下面的小系主任,放在今天是很难想象这样逆向流动的。
结课的那天,王老师毫无悬念的宣布了我和察可文被收入门下,王老师别看个子大,很是忠厚,破例提前指定弟子,一定反复思量过。后来的故事是驻地校方基础部主任很是焦虑,于是追到合肥,劝说王老师收下刘金山,再加上毛遂自荐的陈茂学,王先生一口气从班上收了四名弟子。
由于早早的确定了导师,后面的课程虽然都通过了考试,但基本没啥兴趣了,一年课程结束后,我于87年9月来到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见到了贾师母,可爱的小师妹小天,开始拿着王老师的白条出入图书馆复印论文,科大半年的经历虽然短暂,但留下了很多伏笔,比如发现自己女朋友的名字在科大的橱窗里获得表彰,后来知道那是同名同姓缪柏其的夫人,那时冯克勤的系主任,王老师是副主任,因为是四川老乡,还认识了李尚志教授,他负责科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他去给学生上数模培训课,就拉我的差去帮他发试卷,第一次接触了数学建模,谁知道自己的下半生就与数模结下不解之缘,和李尚志国家名师同在全国组委会麾下,一张桌子,清华一间小会议室,十几人的小圈子在李大潜院士的带领下开会布道。
在科大的日日夜夜非常忙碌,王老师有空就来我房间,房间只有一张课桌,真的就是教室那样的桌子,长条的,我们对着坐,埋头演算时一不小心头都会抵在一起。一遍一遍的推导定理的证明。很快就完成了两篇论文,半年出师,王老师会教,完全是手把手的指导,我也很努力。两篇论文一篇发在应用数学学报英文版,一篇发在高校应用数学学报上,后面这篇,王老师坚持不署名,只让我把他写在致谢里。不过由于审稿漫长的缘故,我回重庆后写的第三篇论文反而因为张尧庭主编的力挺三个月就快速发表在应用数学上,反而捷足先登,成为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1988我的处女发,跟张先生的故事也只有另文叙述了,按下不表。
破格升上副教授后我又去了一趟合肥,为晋升教授做准备,王老师选择的合作主题是Pitman准则,当时C.R.Rao在CS上组织了一个专辑,讨论这个准则,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我们的研究进展还是一样的卓有成效,后面在科学通报中英文版,应用概率统计各发表一篇论文,他和杨振海老师后续也有这个主题的论文发表。应用概率统计这篇论文和张忠占搭上了学术脉络,成为论文合作者。记得当时王老师已经去了北京工业大学。我也如愿以偿在95年再次破格教授,当时31岁。
我应该算王老师的俗家弟子,或者编外弟子,因为没有名分,其实中间不缺登堂入室的机会,但都错过了,有缘无分,甚为遗憾,一次是研究生班结束后,可以申请在职硕士学位,论文发表后,已经89年了,当时先生去了芬兰,正值89动乱,中科大是重灾区,老师不在国内,学校也乱,申请学位就没了音信,加上时效马上过期,就近找到云南大学的王学仁先生,成功上岸,获得基础数学硕士学位,我们班真正拿到学位的不多,因此很幸运了。后来王老师跟北师大严士健先生合招博士生,询问我是否有意报考,但当时有了行政职务,脱产已经不是选项,而且已经决定离开交大,再去读书恐影响调离最终选择放弃了。
97年,中国现场统计学会换届,陈希孺院士提议我担任副理事长,王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这个消息,并提前祝贺,我很是感慨,那时王老师的科研如日中天,但学会要年轻化,要引入新鲜血液,我成了那个时代的宠儿。
05年4月,为支持重庆大学申报博士点,王老师来到重庆大学讲学和指导研究生,接受了重庆大学兼职教授,帮助学科成长,并为培养新人,在答辩结束后,同意带走马铁丰继续跟他深造,将近20年,86年的一幕再次上演,这次是我学生变师弟。遗憾的是马铁丰毕业后去了隔壁的西南财大,个人发展还是不错的。
十年的院长,在2011年底戛然而止,后面潜心指导学生,带出了两波小高潮,继续先生线性模型的未竟事业,在传统的小样本矩阵推演的基础上,因为全球化的正则化大潮,顺利切换到大样本线性模型,最近又跟随时代,开始了统计机器学习有关的线性模型研究。
24年元旦在自己的弟子兼师弟的邀请下,回到了王老师学生团队微信群这个大家庭,说来惭愧,一直不知道自己算不算门下弟子,我认恩师,但师弟师妹会怎样看?毕竟别人都是族谱里明明白白的嫡系传人,但我的回归大家很是亲热,于是在我的邀约下,同样身份的几名弟子回归团圆。24年底,借着数学建模国赛在北师大颁奖的机会,同门安排了一次聚会,恩师师母远在美国,也通过视频交流,邀请了杨振海老先生夫妇做个见证,也算同门四世同堂相聚,因为坐上有我学生的学生。
没想到这么快先生就溘然长逝,让众弟子情何以堪,昨晚又是一阵风雨,就像我们的倾诉,直到东方慢慢泛白,一代名师,先生风范长存,弟子定会一如既往,继续您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