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真空学会理事及薄膜专委会委员、中国太阳能学会理事、重庆市光谱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重庆市材料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制冷学会常务理事及重庆市物理学会理事、重庆市纳米材料专家组副组长和国际刊物《金刚石及相关材料》、《太阳能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等职,没有人不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重庆大学数理学院物理系教授王万录,一个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导师,一个尽职的科研工作者。
一位慈爱的导师
作为一个资深的老教授,王万录精湛的学术是一致公认的。作为一个导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更是深受敬重和爱戴。他已经培养了30多名博士和50多名硕士,其中有不少已是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机关和科研院所的栋梁。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我们的王老师”。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的严格,他要求每个硕士生都至少要有一篇论文发表,毕业后,每个硕士生都至少有四五篇学术论文。
除了对学术严格要求,对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更是十分地关心,时常询问他们吃得习不习惯,有没有什么困难。为了能让硕士生每天能多喝一袋牛奶,王老师给每人的生活补贴中每天多加了一块钱,每个月就是三十块。学生们都说这样的教授是很少有的,王老师真的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孩子。对于困难的学生,王老师帮着联系单位,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有更好的发展。
在病重期间,王老师依然一有时间就帮学生修改作业,论文,无时无刻不记挂着自己的学生。直到临终前,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王老师对身旁的一位同事说“一定要管好学生啊”。可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还是被肺癌无情地夺去了生命,学生们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2005年2月26号。
王老师走了,可他的学生们并不会忘记这位好老师,每逢佳节,清明,学生们都自发组织去给王老师扫墓,他们知道,王老师记挂着他们啊,想知道他们的学习怎么样了,论文怎么样了。所以,每年他们都要经常去看望王老师,因为,王老师永远是他们敬爱的老师,敬爱的父亲。
一位优秀的老党员
入党40年来,王万录同志作为一名奋斗在科研和教育战线上的老共产党员,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2003年我校成功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授权点,这是重庆大学理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和重庆市物理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这里面包含着王万录同志的重大贡献。他在身患重病期间,还在思考凝聚态物理博士点的建设,还在牵挂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还在思考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还在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研究工作,以至还在惦记已毕业研究生的成长进步。
在学校规定了上岗任务后,王教授一直都是严格要求自己,超额完成任务。每天,他都要到实验室两次,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布置作业。对于学生的问题,他都有求必应,从来不拒绝回答。所以,学生们都很敬重王教授。
作为一个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和党的教导,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科研事业。把一个合格的党员的精神深深地灌输到了学生的心中。学生们说,王教授是一个优秀的党员,是重庆大学物理系的榜样。
一位严谨的教授
1997年,王万录同志到重庆大学工作,历任重庆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物理学科评议组组长、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材料物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王教授学识渊博,功底深厚,是重庆市享有较高声望的科技专家,为重庆市的科技进步和重庆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9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和参加了9个国家86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个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在碳纳米管生长及应用、金刚石膜核化、定向外延生长及压阻效应、磁阻效应和气敏效应等研究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80余篇,被SCI收录110余篇,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和刊物摘录400次以上。在应邀参加的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及香港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
研究学术,他一丝不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研事业,生活简朴,一心只记挂着研究和学生。他的学术是精湛的,闪耀在我国物理事业的星空,他的一生是值得学生们怀念的,因为他是一位好老师,一位慈爱的父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王教授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将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因为,那是共产党员无私的奉献精神。王教授,把这种精神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里。他的生命永远闪耀着最绚烂的光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相关链接:http://202.202.67.111/myphp/2006news/index/article.php?versionid=3&articleid=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