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http://artsoncqu.eicp.top/cqsiam Chongqing Society for l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of China)


SCI论坛交流探讨统计与精算 → 中国式的央企私有化大幕缓缓拉开


  共有381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中国式的央企私有化大幕缓缓拉开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夜莺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网管 帖子:778 积分:2006 威望:1000 精华:0 注册:2003/3/7 9:49:17
中国式的央企私有化大幕缓缓拉开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0/5 11:01:02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最近证券日报的报道,尤其关注最后一段关于中国中冶的报道,重大统计研究所最近加强了对市场的跟踪和研究,从6月以来已经通过学术交流等方式和同行提出了我们的观点,今天趁这个机会,正式陈诉如下,那就是:中国式的央企私有化大幕缓缓拉开!

 

虽然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但这是事实,也是市场化发展的最终结局!政府要做的应该是努力完善相关税制,避免私人财富的无限继承权。

我们早就指出,中国目前只有股票是价值洼地,也是唯一的还有投资暴利的地方了,监管层不顾市场疲弱,拼命的大批量的发行创业板和中小板仅仅是烟幕,除了分散对央企股票的注意力外,还推波助澜的继续压低股票成本,便于私人在二级市场对央企股票的收购。

央企高管大都实行高薪,几千万的年薪比比皆是,这些钱放眼国内已经没有好的投资渠道,但收购自己管理的央企的廉价股票却千载难逢。一旦自己从仅仅国家任命的央企官员过渡到真正的股东,会是什么情形呢?结果不言而喻!

中国的央企很多是垄断经营,当年的濒临破产的国企已成历史,今天国企富得流油,但央企的股票分红却很少,原因也是明摆的,一旦这些央企完成私有化,管理者不再是局外人,分不分红关系到自己的股票获益,情况就可能根本改观。

 

中国的钱都在哪里?高管们实际有多少?不得而知,但就福布斯公布的中国首富已经近600亿美元,约合3800亿人民币,以现在的股价就可以轻易控股中国银行和中国石化这些垄断央企,从而变成自己的私人企业,当然最终控股这些央企的不会是他们。

 

如果哪天新的“四大家族”出现,并且他们的原始积累非常“干净”,都是通过二级市场买来的,请不要奇怪,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已经开始,未来的市场还会下跌,但高管志在长远,会不断的增持直到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

 

~~~~~~~~~~~~

 

央企大股东拉开增持大幕9月自掏腰包23亿元护盘
   证券日报

  进入9月以来,受股市持续低迷的影响,盘中屡屡创出新低点。在此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或高管纷纷增持股票力挺公司。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共有9家央企大股东或高管出手增持,增持市值共计约23亿元,其中,3家公司增持股票市值过亿,而长江电力增持股票市值约20亿元,为9家之最;安泰科技则增持股票市值约3.93亿元,排在序列最末。

  大股东增持出手阔绰

  从分布情况来看,此轮增持行为多数发行在沪市:9家增持央企中,共有8家为沪市挂牌上市公司。而从多属行业来看,资本货物占据较大份额。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上述几家公司的价情况来看,多数公司股价偏低,共有7家公司股价低于10元。

  从WIND显示情况来看,9家企业中共有4家是股东出手增持,而另5家则是高管个人增持行为。而从成交金额来看,股东出手增持也显得尤为阔绰。

  中煤能源大股东出手增持1128.85万股,成交市值约1亿元;中国建筑大股东则出手增持2000万股,成交市值约6912万元;宝钢股份大股东出手增持2000万股,成交市值纺1亿元;而长江电力大股东则最为“大方”,共计买入约3.2亿股,成交市值约20亿元。

  长江电力大股东豪掷20亿增持

  长江电力9月15日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东长江三峡集团自2009年即开始增持公司股票。而根据WIND显示,仅9月内,长江三峡即分5次共购入长江电力约3.2亿股,参考市值约20亿元。

  而根据当时的公告显示,之所以出现轮番的巨额增持,主要源自长江电力2009年资产重组时,三峡集团关于择机增持长江电力股份的安排,在中国证监会批准豁免要约收购范围内,通过上证所交易系统以集合竞价方式增持了长江电力股份。此次增持完成后,中国三峡集团直接持有长江电力股份占总股本的72.63%。而公开资料显示,大股东对长江电力的增持步伐远未就此停下。

  中国中冶(3.04,0.00,0.00%)12位高管出手增持

  在所有增持自家股票的央企上市公司中,中国中冶的增持市值并不突出,仅为257.78万元,但高管团队的集体出手,还是引起了市场不小的轰动。

  9月14日,中国中冶公告称在前一日,包括董事长经天亮在内的12位公司高管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购入公司股票,其中,董事长经天亮、副董事长王为民和执行董事沈鹤庭分别购入5万股,而职工监事代表邵波则购入2.5万股,其余8位高管分别购入3万股。



风继续吹,不忍远离,心里亦有泪不愿留泪望着你,
过去多少快乐记忆,何妨与你一起去追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sciadmin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网管 帖子:2689 积分:8423 威望:0 精华:40 注册:2003/3/3 16:34:19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2 11:01:58 [只看该作者]

四川长虹:高管自有资金间接购股背后,长虹曲线管理层激励

    21世纪经济报道
    11月2日,四川长虹披露,四川虹扬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虹扬投资)于
10月28日至31日增持四川长虹2583.11万股.值得注意的是, 虹扬投资系长虹集团和
四川长虹的高管及部分骨干员工于2011年7月5日以自有资金出资组建, 其中长虹集
团董事长赵勇自掏680万元现金持有10%股权,而其总经理刘体斌则持有7%的股权.
    四川长虹的公告还指出,在未来三年内,虹扬投资股东每个年度将以其不低于年
工资收入的30%的资金向虹扬投资继续增资,增资资金将全部用于虹扬投资在二级市
场购买四川长虹股票,而且未来三年不会减持.
    高管以自有资金在二级市场购入公司股票,长虹演的哪一出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激励过去三年基本上没有获批的先例,而之前长虹
集团高管在四川长虹,美菱电器和华意压缩等上市公司是没有股票的,这次也算是我
们采取的一种曲线的管理层激励的方式, 已经获得了绵阳市政府审批通过."面对本
报记者的追问,长虹集团一位高管表示.
    虽然格力电器, 海信电器,TCL集团等家电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此前先后借助股
改等时机实现了管理层激励,但是对于地处西部的四川长虹来说,其管理层激励的道
路则异常曲折.
    2001年长虹集团董事长倪润峰就曾经试图推进四川长虹的管理层激励, 但是这
一方案未获通过,而因为APEX事件倪润峰更是提前退休.接替倪润峰出任长虹集团董
事长的赵勇在上任初就曾指出,由于国有股权一只独大,经营管理层特别是中级管理
层激励不足,是长虹与沿海地区的民营股份家电企业竞争中的一个明显的"软肋".
    然而赵勇尝试的管理层激励同样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在国虹通讯,长虹佳华
试点管理层持股受到经济学家郎咸平质疑, 后来四川长虹的管理层激励因为国资委
政策变化而无法推进.
    上述长虹集团高管表示, "我们也曾提交管理层激励方案,但是按照国资委现在
的政策,即管理层激励高管所得不能超过当年其工资的30%,这样一来,赵勇董事长每
年工资也只有十几万元,几万元的激励所得没有什么意义."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虹集团管理层想到了眼前的这个办法.今年7月5日,赵勇,刘
体斌等50多位长虹集团层面的高管自掏腰包6800万元注册成立了虹扬投资, 经营范
围包括对国家产业政策允许项目投资,机械产品,电子产品开发,销售及相关服务.
    然而在公司成立的几个月中虹扬投资并没有出手任何投资, 而这次在二级市场
增持四川长虹股票耗资6752万元,基本上花光了最初的注册资金.该长虹集团高管表
示, "成立公司进行投资是为了方便管理,高管自己购买股票可能频繁买卖这样对公
司不利,而且目前四川长虹股价跌到这个份上,也到了高管认为可以出手的时刻了."
    这位高管还告诉本报记者,这次投资只是虹扬投资的第一步,长虹集团各部门和
旗下7大产业集团和3个直属事业部的高管都将加入进来, 第二批扩容后虹扬投资的
股东人数将超过200名,而未来三年虹扬投资股东每个年度将以其不低于年工资收入
的30%的资金向虹扬投资继续增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还有部分土地投资,以及盈利能力很强的军工业务在长虹集
团,长虹集团每年也可以从四川长虹的盈利中获得投资收益,所以长虹集团也同步推
出了管理层激励.
    具体来说, 未来几年长虹集团将对四川长虹以及旗下的7大产业集团,三大事业
部的业绩指标考核,如果年度考核目标达到,长虹集团将拿出部分集团的利润来向相
关高管分红,而这部分资金必须用来购买四川长虹的股票,这其实也是曲线的管理层
激励.



重庆SCI论坛主要服务于重庆高校师生,方便参与网上交流和提供快捷的联系渠道!欢迎对我们的网络管理提出意见!
 回到顶部
重庆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成立于2002年12月21日,重庆大学党委书记、重庆市科协主席祝家麟教授担任首届理事长,第二任理事长是数学建模全国组委会委员、重庆赛区主任,重庆大学杨虎教授,现任理事长是陆军军医大学罗明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