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学研究首先就是挑战权威,不迷信权威,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我是做统计研究的,统计数字才应该是一切决策的依据,当然统计数字本身存在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是否真实反映客观实际的问题。但依据统计数字而不是权威们怎么说,进步意义是明显的。
有些东西事实已经明摆在那里了,如果仅仅因为自己不知道,还要去找所谓专家来评估,这显然是迷信权威,甚至是掩盖自己的无知了。当今是信息社会,一个科学家的评价标准,有很多网上的数据可以佐证。大可不必再去找所谓名家。要知道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任何名家知道的范围都有限。遇上颇有自知之明的学者,会以不熟悉受评者的具体研究加以拒绝。偏偏现在很多所谓名家,自以为是,凭借自己的喜好,乱评一气。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很多一时不被看好的研究,很多年后大放异彩,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比如非欧几何,比如相对论。
这又要谈谈主流研究和非主流研究,有些看似主流的研究,谁又能知道它能持续多久呢?有些看似非主流的研究,谁又知道有朝一日会热门起来呢?现在去找所谓名家评价,只能评价主流与非主流的问题,不能解决将来的冷热问题。
去年在参加全国数学界迎春茶话会时,国家基金委一位领导讲得很好,数学研究是不能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你不为的任何研究将来都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主流。不能老跟在世界的潮流后面。
想一想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中国古人尚且知道天道循环,往而复始,一个聪明的学者要敢于坚持自己的研究,潜心一辈子,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见异思迁,去跟所谓的主流,永远只看见别人的尾巴。要相信,四处转战的人是不可能做深入的学问的。穷其一生,才能真正体会完整和广博。
我在重大学科网的博客曾经为数量辩护过,这其实就是统计数字了,你嫌SCI数量档次低了,可以提升到ESI数据嘛,还嫌低可以进一步考虑ESI中1‰数据嘛,别人都能在TOP期刊发表一堆论文了,你还要去请专家鉴定成色,岂不有卖弄之嫌?
没有经历文革,不知道持续到今天的高考是多么的公正,没有汤森路透的各项排行榜,中国还停留在“学术权威”的一言堂中,中国还有句古话,说你行不行也行,80年代年国内的高校基本如此,要进一个高校当老师并不是你水平怎样,主要看关系。但SCI的大潮无情的冲毁了这些墙篱,没有几篇SCI的硬通货,靠关系进高校基本绝迹。
网络的发展,迅速的拉近了我们和国际名校竞争环境的差距,我们不再处于缺乏前沿研究信息的艰难环境,斗室之中,掌握世界发展趋势,只要不断的跟上学科发展的脚步,在哪里都可以做得到世界承认的前沿研究。
今天,重大“百人计划”开始全面招募,我们制定的标准很简单,一篇ESI数学前30名以内的期刊(相当于世界数学期刊的前1‰)和一篇ESI数学前50以内的期刊,不要说那么多,谁推荐也没有用,让数据说话!
因为低于这个标准,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都已经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