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技期刊
李晓红,于善清
(山东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近年来科技期刊评价工作中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影响因子、以影响因子高低对科技期刊排名的现象。本文结合大量实例,分析了与影响因子相关的一些客观因素,指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不合理之处。说明了科技期刊的学科不同,其影响因子有着较大的差别;同一期刊由于被收录的数据库不同,数据统计的结果也会明显不同;“被引用的总次数”是“正引”(肯定所引结果)还是“负引”(否定所引结果)、是“他引”还是“自引”,在做统计时如果不加以区别,这样计算出来的影响因子就不能客观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并得出结论:影响因子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高低,应慎重使用“影响因子”衡量期刊的学术质量。
关键词:影响因子;引用刊数;基金论文
中图分类号:G350;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 (2005) 01-0075-03
近年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常用的有Bradfor定律法、引证法、文摘法等)常用于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由于受SCI的影响,使得引证分析成为科技期刊评估的一种主要方法,各数据库对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排序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科研机构的重视。
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时明确要求参评人员“要在影响因子高于**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而在影响因子低于1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不计算在内,这样一来广大科研人员也就纷纷把自己的论文投向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有关部门评选优秀期刊或者有重点的扶植一些基础较好的期刊时也以影响因子为重要依据;图书情报部门选择待订期刊或优化馆藏时也把影响因子作为参考标准。
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能够真正全面体现出它的真实学术水平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受到许多客观影响。
1 科技期刊学科不同,其影响因子的差别
活跃的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要大大超过不活跃的期刊。有的学科领域的研究比较窄,从事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数有限,反映该领域成果的期刊有限,尽管论文水平很高,即便所有有关的科学家都加以引用,其引用次数也不会很高。由文[朱献有,金碧辉,汪 冰,等.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1988年卷).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988.]中表1.4可以看出:生物学和医药卫生类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分别为40.997和51.000)远远高于其它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数学和农林科学类期刊的最高影响因子也分别只有2.313和0.162(其数据来源于1996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JCR)。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200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资料表明:在1411种来源期刊中,影响因子大于1的期刊只有20种,而其中医药类期刊9种,地球科学类期刊7种。2002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在1447种来源期刊中,影响因子大于1的期刊26种,其中医药卫生类期刊13种,地球科学类期刊10种。以上数据充分表明,无论中外科技期刊,其影响因子由于受专业学科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学科,各分支学科规模的不平衡也会造成期刊影响因子的显著差异。如果仅以影响因子的大小来衡量期刊的优劣,所有数学类、农林科学类期刊岂不是全为劣等期刊?显然这不是事实!因此,在期刊评价中只有相同学科的期刊相比较才有意义。笼统的比较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不太科学。
2 数据库不同其影响因子的差别
同一期刊由于被收录的数据库不同,数据统计的结果也会明显不同。影响因子反映的是一种期刊在数据库来源期刊范围内的影响,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来源期刊,且来源期刊的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对同一种期刊统计和计算出的影响因子肯定不同。以1998年的《中国科学》A、B辑为例,“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影响因子表”中,他们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283,0.485;“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及万方数据库来源期刊影响因子表”中,他们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3196,0.5957。也就是说,这两个数据库中共同的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不同的。再如,2002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提供的各期刊2001年的影响因子,与它所转载的美国《JCR》公布的“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对比发现:同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不同的。在《CJCR》中,《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植物学报》、《化学学报》等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860、0.865、0.570;而在JCR》中他们分别是0.399、0.284、0.530。因此,在期刊评价中只有使用同一个数据库所提供的影响因子进行期刊间的比较才有意义。
3 引用方式不同其影响因子的差别
期刊影响因子与期刊论文如何被引用有关。我们知道,影响因子与“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成正比,这里就有一个如何被引用的问题。是大段引用还是一提而过;是“正引”(肯定所引结果)还是“负引”(否定所引结果);是“他引”还是“自引”,等等。这些情况在做统计时如果不加以区别,一概统计为“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样计算出来的影响因子就不能客观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金碧辉研究员认为,我国的期刊引文率中,自引率所占的比例过大。“自引”指得是两种情况:一是作者自引,二是刊物自引。有些期刊的影响因子有90%以上都是由期刊和作者的自引所贡献的。有的刊物为了提高其影响因子,不是在论文质量上严格把关,而是要求作者在投稿时在参考文献表中列有该期刊的论文,在选稿时优先考虑引用该刊文章多的稿件,鼓励和要求作者在其他刊物发表文章时引用自己刊物的论文,而不管这些论文与其所引用的文章是否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明明论文内容不是自己以前工作的延续,或与所引文章没有太多的相关性,也要在论文中频频自引。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作者自引”或“刊物自引”,但应当实事求是地引用。如果说一篇论文的所有参考文献都是作者自己的论著,或一种期刊的被引用次数中绝大多数为自己刊物所引,那么只能说明该作者或该刊物的研究领域不够广、学科比较封闭,研究内容不够重要,不能引起同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2002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数据显示:2001年某省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比较高,但其“引用刊数”不到30,“他引率”还不到20%,由此可见该学报在科技交流中的影响范围并不象其影响因子那么大,受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这样通过“高自引率”而提高上去的影响因子有多大的可信度?期刊的质量怎能保证,创新性又体现在哪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于片面强调影响因子的作用,已经对我国的科技期刊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4 影响因子与论文质量关系
科技期刊的核心是它所登载的论文,论文的学术水平决定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受各种基金项目(一般指国家和省市级重大基金及国家重大项目)资助的论文(简称“基金论文”)往往代表了某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制高点”,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因此,期刊登载的基金论文数越多,应该越能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反之,基金论文的作者大都愿意把自己的成果投向高水平的期刊。基金论文数与期刊学术质量应该是成正比的关系。例如,国内科研人员公认的权威性期刊——《中国科学》A、B、C、D、E各辑的影响因子虽然不是很高,但其“基金论文比”都在90%左右。然而,2001年版和2002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表明:2001年影响因子排在前20名的期刊的“基金论文比”(指来源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只有9种超过50%,有的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还不到10%;2002年影响因子排在前20名的期刊的“基金论文比”(指来源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只有9种超过50%,低于10%的期刊有两种。另外,根据笔者在文献[李晓红,陈冀青.高校学报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情报学报,2001,20(3):380-384.]中对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的讨论结果得知:基金论文数对影响因子的关联度比较小。也就是说,基金论文的多少并没能对影响因子起决定作用。这些事实表明:“基金论文比”的高低、“影响因子”的大小和期刊学术质量这三者并不统一,这也说明仅仅凭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不能完全确认该期刊的学术质量。
另外,有些创新性非常强的论文发表以后,面临两种可能:一种是立即被引用,成为研究热点,例如关于纳米材料的、超导的、基因序列的、分形理论的、混沌理论的,等等;另一种情况是长时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可能是由于这种研究不太重要,但也可能是不能被当时的其他科学家所理解,需要等多少年之后才会被引用,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05年发表后,历时6年之久无一人引用。但这并不说明论文的水平不高,也更不能说明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不高。
5 结 论
综上所述,影响因子是有片面性的一个统计量,单纯根据影响因子的高低判断一种期刊的学术质量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哪一种数据库,都给出了多项文献计量指标,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但“定量数据不是万能的,任何定量数据都有其局限性,只有了解它,才能掌握它,避免各种负面影响”。在对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评判时,应综合其各项指标,全面衡量,而不应该过分强调影响因子的作用。
文献[管 进.核心期刊的综合评价法.情报杂志,2003,(2):63-64.]中就列举了在科技期刊综合评价中常用的“加权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单纯以“影响因子”为尺度评价期刊带来的各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